永和镇中市欧阳氏“以官贫”-5657威尼斯

永和镇中市欧阳氏“以官贫”
2022-08-26 10:37 来源:

     

永和镇 (图片由市文广新旅局提供)  

文/欧阳和德

吉州窑所在地的永和镇,宋元时期曾经有过“三市六街”的繁华。其中在中市居住的市民中,就有欧阳家族,属于与钓源、欧桂里兄弟关系的欧阳镗的后代。

这支欧阳家族文风昌盛,簪缨世家,仅仅宋代考取进士的占了庐陵县的十分之一强,尤其是在1079年,全镇欧阳家族就有37人同时参加科举考试。这些考取进士、担任国家官吏的欧阳家族士子们无一不清正廉洁,践行着欧阳修在《欧阳氏族谱序》中总结归纳为“以忠事国,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庐陵欧阳家风”。有人甚至因为作了官,才导致家庭贫困。

欧阳充,字充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官至宣教郎、广西经略史、敷文阁学士,也是永和镇早年获取功名的成功人士,可惜在1150年,他才做官七年,就去世了。

欧阳充去世后,他的24岁儿子欧阳鈇赴广西,经湖南,把父亲的遗体运回来安葬。欧阳鈇,字伯威,号寓庵,居永和中市的米巷,生于1126年。

安福才子王庭珪,当时在湖南茶陵县当官,见到了欧阳鈇扶柩归来,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叫《赠欧阳伯威》,记载了年轻的欧阳鈇当时扶柩回来,极尽穷困潦倒的情景。大意是:欧阳充的儿子扶柩从广西回乡,一路颠簸,经过湖南的崎岖山路。这个刚刚丧父的可怜年轻人太贫穷了,多么需要有人来帮助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帮他呢?他打着赤脚走了千万里,也只能止步于县乡之间的田野。这样一块宝玉,很可能就埋藏在这荒山野岭,真是令人痛心啊。世界上再也没有像古代郭元振一样豪爽助人的人了,那个郭元振曾经一顿子眼都不眨地赠送给了一个贫穷的书生四十万钱。现在只能期待大家一点点地汇聚资金给他,差不多才可以帮他办了他父亲的后事。

欧阳鈇因为太贫穷,导致后来放弃科举考试,转而钻研诗歌创作,成了有名的诗人。他的诗被杨万里所喜爱。欧阳鈇有一句诗:“先君以官贫。”意思是我的父亲因为当官,所以导致家庭贫困。父亲当了官,反而成为贫困的理由,今人也许无法想象,但这确实是欧阳家族的家风使然。比如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为官清廉,死后一亩薄地、一间瓦房也没给老婆孩子留下,更不要说存款了,害得妻儿东奔西投,窘困得很。

中市欧阳家族的廉洁家风一直传续着。欧阳充的侄孙欧阳文龙,南宋端平二年登进士第,初授新淦主簿,后为临江通判。他在临江意外地发现了先祖、庐陵节义第一人欧阳粦的画像,感慨欧阳粦壮烈牺牲后,家乡永和竟然没有祭祀他的祠堂。但即使他捐出自己所有的家产,一文不名了,也不够建纪念祠,可见欧阳文龙为官清廉的程度。好在当时的吉州知州江万里闻讯后,亲自捐款,并发动百姓捐款,后又责成庐陵县府拨款,才得以建成“欧阳监丞公祠”,完成了一桩心事。这座“欧阳监丞公祠”一直存续到了明朝,《东昌志》《窑岭曾氏族谱》上都有标识。

欧阳文龙的兄弟欧阳守道,更是举世皆知的廉洁典型。他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晚号巽斋,学者称巽斋先生,庐陵县儒林乡永和镇人,淳祐年间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受江万里聘为白鹭洲书院山长,为诸生讲说,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都是他的学生。江万里推荐他为史馆检阅,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著作郎兼崇政殿说书,兼权都官郎官。欧阳守道是南宋著名教育家,于学无所不讲,尤注重前代治乱兴废。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宋史》有传。

欧阳守道曾向皇帝进言:“陛下您要想做到家家富裕,人人丰足,一定要让朝廷内外的官员不能只讲求利。要改变官员们只讲求利的风气,只能从皇帝您自身做起。用勤俭教化群臣百姓,就不能去建高大的宫殿,在饮食上务求简单和平常。”欧阳守道因为讲政事得失,得罪了皇帝和朝廷很多官员,因而被罢官。无官一身轻的欧阳守道徒步走出杭州钱塘门,所带的行李,只有两箱书而已。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皇上特下诏旨给欧阳守道一个管理宫观的闲职。皇上下诏让大臣们推举贤能的人才,少傅吕文德推举了96人,其中有欧阳守道。欧阳守道推辞道:“我曾经有幸蒙受皇恩被召用,提升为馆职,以后或许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能的废人,只因巴结权贵才被推荐的,这对国家不利,所以我宁可解除职务,愿意仍旧领朝廷给的管宫观的俸禄,这就足够了。”

欧阳守道升为著作郎。他去世时,家里一贫如洗,连安葬他的经费都没有。他的学生文天祥闻讯后,痛哭流涕,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一个金碗拿到当铺里卖了,才安葬了老师。

欧阳守道逝世后,文天祥极度悲痛。在《挽巽斋先生欧阳大著》里,文天祥对欧阳守道给予了高度称赞:

“先生的学问,就像布帛菽粟一样,那么经世致用;

先生的文章,就像水有源、树有根,那么扎实;

先生的内心纯洁,纯真得如赤子;

先生的德行,仁慈得像父母一样,唯恐世上还有一个人在受寒,唯恐世上还有一个人在挨饿……”

廉洁从政,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官的优良传统,也是永和中市欧阳家族士子们孜孜以求的家风传承。元代大学者柳贯曾总结欧阳家风的传承和庐陵学风的传承道:“庐陵之学,大抵欧阳氏之学也。”

正是这种赓续不断的“以廉为吏”的优良家风,才使庐陵欧阳氏族得以英杰辈出,为“文章节义”的庐陵文化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刘臣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1066vip威尼斯下载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关于1066vip威尼斯下载 联系5657威尼斯 广告服务
分享到:
网站地图